-
渝中区以三大举措构建智慧城市新生态
重庆渝中区通过招商引资与项目攻坚双轮驱动,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,在巩固既有成果、统筹重点项目、培育特色示范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一批标杆项目落地运营,多个基础设施工程超额完成进度,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。 一、巩固既有成果夯实发展基础 渝中区聚焦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、智慧建设等领域,4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通过考核验收。其中龙工场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吸引8家优质企业入驻,2015年园区交易规模突破300亿元,带动区域跨境电商单月出口额创历史新高。互联网科技园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各级资金支持,累计投入超千万元,现已建成投用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。 二、统筹十大项目优化城市功能 当前智慧城管、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等1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。城市网络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完成率近90%,智慧交通项目完成总工程量超三分之二。智慧医疗系统覆盖全区主要医疗机构,互联网产业园集聚百余家创新企业,智慧社区试点惠及数万居民,形成多领域协同推进态势。 三、培育特色示范打造渝中样板 该区建立市区联动机制,专题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智慧楼宇、智慧商圈建设项目。选取核心商圈作为试点,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商业体数据资源;在重点居住区部署智能安防、能源管理系统,三个示范型智慧小区已启动改造。首批培育项目涵盖城市管理、民生服务等领域,预计将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建设方案。 四、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渝中区设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土地、资金等要素保障,建立智慧城市项目库动态管理制度。定期开展建设成效评估,将智慧化改造纳入新建项目审批前置条件。下一步计划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渠道,推动更多应用场景向民生领域延伸,力争三年内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与物联网平台全覆盖。
2025-09-01
-
黔江创业担保贷款助力小微企业腾飞
在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黔江区通过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,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。通过政策创新与服务升级,当地不仅解决了创业者融资难题,更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创业项目,带动就业成效显著。 一、构建多层次政策宣传体系 黔江区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推动政策落地,组织专项团队深入乡镇开展“三送”服务,现场受理贷款申请。联合主流媒体开设政策解读专栏,定期发布创业成功案例。针对重点群体精准投放资源,向辖区内优质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定向寄送政策手册,形成“政策找人”的服务模式。 二、动态优化贷款支持机制 2015年起实施差异化贴息政策,财政专项安排支持农民工群体创业,个人贷款上限提升至10万元。对成长型小微企业实施阶梯式扶持,最高可获50万元贷款。创新推出“政策性+商业性”组合贷款模式,通过市场化手段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,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。 三、打造高效便捷服务体系 通过流程再造将原有三级审批压缩为两环节,引入重庆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服务覆盖面。建立专业化培训机制,提升经办机构服务效能。试点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代办服务,形成“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”的双轮驱动模式,平均放款周期缩短40%。 四、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凸显 2015年全区发放贷款突破6000万元,同比增长85%,其中高校毕业生贷款增幅达230%。政策实施累计扶持创业项目520个,创造就业岗位近2000个,形成“一人创业、多人就业”的倍增效应。通过持续扩大贷款规模,当地小微企业存活率提升至92%,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支撑。
2025-09-01
-
黔江创新服务模式激发企业内生动力
在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黔江区通过多元化政策组合与精准服务机制,为辖区企业打造优质营商环境。通过创新财政工具、培育新兴产业、落实惠企政策及常态化企业服务等多轮驱动策略,有效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,助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。 一、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破解融资难题 黔江区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瓶颈,推出“助保贷”“银政通”等差异化信贷产品,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社会资本,累计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弱抵押贷款逾4000万元。同步推进产业引导基金建设,已完成《黔江区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》编制,重点聚焦高新技术、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优质项目,以资本杠杆效应促进产业升级。 二、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为抢抓电商发展机遇,黔江区专项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构建电子商务生态链,涵盖平台建设、物流配套、人才培育等关键环节。通过引入头部电商资源与本土企业数字化改造相结合,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,相关举措已带动农特产品上行及服务业态创新。 三、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 近年来,黔江区累计兑现各类企业扶持资金1.47亿元,惠及制造业、食品加工等138家重点企业。在金融领域实施激励政策,对金融机构新增贷款、担保业务给予专项奖励,同时争取民贸贴息等政策倾斜,引导银行机构投放企业贷款近25亿元,显著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。 四、构建长效化企业服务机制 黔江区建立常态化企业走访调研制度,组织专业团队通过财务诊断、政策辅导等方式提升企业合规运营能力。定期开展专项培训与上门服务,动态收集企业诉求并建立问题销号台账,形成“发现问题-协调解决-跟踪问效”的闭环管理体系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。
2025-09-01
-
泰和沿溪镇生态葡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
近年来,泰和县沿溪镇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,成功引入生态葡萄种植项目,流转土地300余亩,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。该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,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,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案例。 一、政策扶持推动土地流转 泰和县沿溪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,制定专项政策吸引客商投资农业。通过整合零散土地,完善基础设施,为生态葡萄种植提供连片开发条件。镇政府成立工作专班,协调村民与企业签订流转协议,确保土地集约化利用。 二、科学种植提升葡萄品质 种植基地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,引进阳光玫瑰、夏黑等优质品种,配套滴灌系统和有机肥施用技术。2023年,园区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全覆盖,通过物理诱捕和生物药剂替代化学农药,确保果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。 三、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增收 项目运营后,长期雇佣当地劳动力50余人,季节性用工超200人。部分村民通过培训参与田间管理,月均增收显著。2024年,基地新建冷链仓储设施,推动葡萄深加工,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。 四、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沿溪镇以葡萄园为核心打造观光农业,举办采摘节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。配套建设的农家乐、农产品展销中心,使农户实现多元收益。该模式被列入泰和县乡村振兴重点项目,未来将扩大至其他特色作物种植。 五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项目采用“葡萄+林下经济”复合种植,有效改善土壤墒情。监测数据显示,基地周边生物多样性较开发前提升30%,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控制。经济收益反哺村级公共设施建设,形成良性循环。 目前,泰和县沿溪镇正规划二期扩建工程,拟联合科研机构培育抗病新品种。这一案例为丘陵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,相关做法已在多个乡镇推广实施。
2025-09-01
-
渝北区三线并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
渝北区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,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,重点围绕汽车展销、服装产业转型和商务中心建设三大方向,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 一、汽车产业集聚发展激活机场沿线经济 在机场专用道沿线,渝北区规划建设西南汽车展销城,目标引进至少5家高端汽车品牌4S店,形成集销售、售后、金融于一体的汽车服务产业链。2023年,该区域已吸引多家国际知名车企入驻,配套建设了智能化展示中心和新能源汽车体验区。通过产业链延伸,周边仓储物流、汽车改装等业态同步兴起,预计未来三年将带动就业超2000人。 二、时装小镇赋能传统服装业转型升级 服装城大道沿线聚集了20余家服装制造企业,2022年起渝北区启动"设计+"改造计划,推动企业从代工生产转向自主品牌运营。目前已建成3万平方米的时装设计中心,引入数字化打版设备和3D量体技术,部分企业实现"线上定制+线下体验"融合销售。2024年,二期工程将新增面料研发实验室和时尚发布秀场,打造西南地区原创设计孵化基地。 三、两江国际商务中心构建城市新地标 中央公园西侧240万平方米的商务中心项目于2021年启动,分三期开发。首期80万平方米已建成投用,引入3家世界500强区域总部和多家跨境贸易企业。2023年开业的双子塔写字楼成为渝北区税收贡献新高地,配套建设的智慧商业综合体采用AR导航等新技术,日均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。未来将形成集国际会展、商务服务、高端零售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功能区。 渝北区通过差异化布局三大服务业板块,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显著。下一步将深化产业链招商,重点培育跨境电商、工业设计等新兴业态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支撑。
2025-09-01
-
渝北台商工业园软件产业创新发展路径
重庆渝北台商工业园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,成功引入一项绿地投资项目,总投资额达28800万美元,专注于计算机、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领域的软件开发与孵化。该项目规划用地500亩,建设65万平方米软件孵化器及相关配套设施,旨在构建创新平台,促进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。通过独资与合作多元投资方式,该项目将助力渝北打造高技术产业集群,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园区战略定位与发展背景 渝北台商工业园作为重庆核心产业集聚区之一,长期聚焦于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建设。重庆是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枢纽,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政策,支持台资企业投资创新领域。该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网络,吸引全球技术资源,搭建软件研发与孵化平台。项目建设响应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,通过绿地投资模式,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驱动产学研融合。软件孵化中心的落地,强化了园区在集成电路、物联网等领域的竞争力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。 二、项目投资结构与运营模式 该项目采用独资与合作双重投资方式,为投资者提供灵活参与路径,确保资本高效利用。投资总额28800万美元的资金将分批注入,主要用于软件孵化办公楼及配套设施的开发与建设。软件孵化器空间达65万平方米,涵盖研发中心、测试实验室和培训基地等功能区,面向软件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场地和资源共享服务。相关配套设施包括数据中心、绿色能源系统和物流网络,实现智慧化管理。运营中强调国际合作,吸引跨国企业设立研发分支机构,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。 三、产业聚焦与技术驱动 聚焦计算机、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,项目将培育核心技术领域,如人工智能、5G通信和云计算。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,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,推动软件孵化成果转化。平台设置专业化服务机制,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咨询,赋能中小企业加速产品迭代。项目同步引入绿色制造标准,减少环境影响,确保可持续发展。产业集聚效应有望带动数千个高技术岗位,提升重庆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的地位,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建设。 四、综合影响与未来展望 该软件孵化项目对渝北区域经济具有深远影响。一方面,通过招商引资增强地方财政韧性,带动周边商业和居住配套升级;另一方面,催化创新技术落地应用,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。展望未来,园区计划整合区域政策红利,深化与高校合作,扩大孵化成果产业化规模。长期目标是将该平台打造为国家级软件示范基地,服务重庆整体产业升级战略,为西部发展贡献科技力量。评估显示,项目实施后,将显著提升重庆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全球影响力,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。
2025-09-01
-
垫江城乡规划引领生态与发展新格局
2016年,垫江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城乡规划工作,重点围绕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战略部署,会议审议多项规划方案,强调以科学规划推动招商引资和区域竞争力提升,为城乡建设提供系统性指导。 一、统筹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 会议明确垫江县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核心区域,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。在审议的《垫江县城乡总体规划》中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,要求工业园区建设必须符合环境承载力标准。牡丹文化旅游度假区规划突出"山水牡丹"特色,通过文旅融合激活生态资源价值,为招商引资提供差异化优势。 二、构建多层级城乡发展体系 针对集镇功能提升,会议通过黄沙镇、长龙镇总体规划,明确"一镇一业"定位,强化交通路网与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联动设计。文笔湖公园项目纳入城市休闲功能节点,配套商业服务设施,增强产城融合吸引力。南门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工程则聚焦民生需求与物流效率,优化产业空间布局。 三、强化规划实施刚性约束机制 会议强调建立"多规合一"管理平台,整合国土空间、产业、交通等专项规划数据,实行"一张图"动态监管。要求职能部门严格审批流程,禁止随意调整已批复规划,对违规开发行为建立问责制度,确保规划执行的连续性。 四、前瞻布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会议提出基础设施规划需预留扩容空间,重点考量人口变化与产业升级趋势。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,同步完善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,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,形成"四化"协同发展路径,为后续重大项目落地预留弹性空间。 此次会议系统梳理了垫江县城乡发展的顶层设计逻辑,通过规划引领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。
2025-09-01
-
黔江聚力打造渝东南工业核心集聚区
黔江区近日召开专题会议部署“工业强区”战略,通过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产业集群发展,重点围绕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招商引资,计划建成多个专业化产业园,构建梯次化工业发展平台,力争实现区域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双提升。 一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黔江区将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,同步推进环保新兴产业布局。依托当地茧丝绸、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,规划建设从原料加工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体系。材料产业园、服装产业园和环保产业园三大载体建设已纳入实施计划,预计形成产值超百亿的生态型工业板块。 二、构建多层次产业空间 按照“国家级—市级—乡镇级”三级架构,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、特色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。创新推出都市工业楼宇模式,配套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,通过一站式审批服务优化营商环境。规划显示,工业平台总面积将实现跨越式扩张。 三、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通过政策引导骨干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深度协作,重点提升新材料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产业集中度。目前已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、中小企业协同的特色产业集群雏形,部分产品在区域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。 四、实施品牌创新工程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,在生物医药、环保设备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。计划培育具有地域标识的工业品牌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,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。 五、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项目落地、建设、运营全周期的服务机制,在物流、金融等环节提供专项支持。通过“政务+商务”双轮驱动模式,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,提升园区载体效能。 六、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立足渝东南区位优势,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。重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,共建跨区域产业链,巩固黔江作为区域工业枢纽的地位。 当前,黔江区正加速推进工业基础设施升级,通过精准招商引入优质项目。随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,该区域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,为渝东南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
2025-09-01
-
忠县电商平台助力生态农产品产销对接
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,忠县通过搭建数字化交易平台,探索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模式。该县打造的线上集市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,吸引多方资源参与生态农业产业链建设,既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,也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了可溯源的优质农产品。 一、创新模式打通产销链路 该平台借鉴传统集市交易场景,构建双向供需匹配机制。生产者可选择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统一品控、包装及销售,或自主开设线上店铺。所有入驻农户需通过生态认证,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全流程溯源体系,确保黄花梨、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符合有机标准。 二、资源整合构建服务网络 依托县域内近百家医药连锁门店,形成覆盖城乡的集散节点,实现农产品就近检测与收购。2024年以黄金镇为试点,通过"品牌化+物流联盟"模式,将认证农产品配送至全国多个重点城市,试运行期间配送时效提升40%。 三、多方协作强化产业支撑 高校研发团队提供技术支持,商务机构负责运营管理,形成"政企学研"联动机制。平台严格实施会员准入制度,要求生产主体签订质量承诺书,并由第三方机构定期抽检。目前已完成对禽蛋、蔬菜等八大类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。 四、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通过缩短中间流通环节,农户销售收益平均增长25%。消费者可通过平台直接预订当季农产品,部分订单实现24小时内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。该模式已纳入忠县数字乡村建设重点项目,未来将扩展至更多农产品品类。 这一创新实践为县域电商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,其核心在于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可信连接。随着溯源技术的完善和物流网络的扩展,平台有望成为成渝地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通道。
2025-09-01
-
重庆出台十项举措助力农民工返乡创业
为深入推动"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",重庆市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,在招商引资领域推出系统性支持方案,重点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产业配套、资金短缺、技术支撑等核心问题。最新印发的专项文件从产业规划、金融支持、平台建设等维度构建全链条扶持体系,旨在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。 一、实施差异化区域产业引导 根据渝东北生态涵养区、渝东南民族地区及主城都市区的资源禀赋差异,明确装备制造、生态农业、商贸服务等特色产业导向。在璧山区试点建设中西部智能装备创业孵化基地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。 二、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 通过建立返乡创业企业数据库,重点扶持填补汽摩配件、电子元器件等本地产业链空白项目。江津区已形成花椒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集群,带动37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。 三、建立企业家资源对接平台 组建返乡创业专家服务团,吸纳在外成功企业家担任产业顾问。永川区通过"乡贤回归"工程引进管理人才83名,落地现代农业项目26个。 四、创建国家级创业示范区 在涪陵、綦江等重点区县建设返乡创业示范园区,集成政策咨询、项目孵化等功能。目前已完成3个省级示范园认定,入驻企业享受三年场租减免。 五、优化创业融资服务体系 推行"信用村+担保贷款"模式,对市级优秀创业项目提高贷款额度至20万元。2023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同比增长42%,不良率控制在1.2%以下。 六、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对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的企业,按每人每年8000元标准给予岗位补贴。铜梁区某箱包企业通过该政策获得社保补贴逾60万元。 七、实施阶梯式税收优惠 微型企业前三年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提高至50%,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达120%。 八、开展全覆盖创业培训 将直播电商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纳入培训课程,在万州等6个区县试点"培训+实训"一体化模式,结业学员创业存活率提升至79%。 九、推进数字基建下沉 实施"村村通光纤"工程,在酉阳等县建设15个农产品电商集配中心,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300亿元。 十、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 推动重庆大学等高校与返乡企业共建12个技术转移中心,研发适合县域经济的实用技术47项。某生物科技企业通过院校合作实现菌菇产量提升30%。 该政策体系通过多维度支持,已培育市级返乡创业重点企业214家,带动上下游就业超10万人。下一步将重点优化区县政策落地效能评估机制,确保扶持措施精准触达创业主体。
2025-09-01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